原標題:中外專家熱議中拉合作、“一帶一路”
中拉可建立跨越大洋的經濟走廊
昨天(29日),為期兩天的第五屆中國—拉美和加勒比智庫論壇在京閉幕。中國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區的專家學者就中拉合作和中拉關系展開對話。有拉美學者建議,中拉經濟互補性強,“一帶一路”倡議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廣受歡迎,未來中拉可以建立跨太平洋的跨區域經濟走廊。
“一帶一路”有你有我
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介紹,“一帶一路”是經濟領域的倡議,涉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等內容。“一帶一路”和現有的國際合作項目是對接和互補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此外,“一帶一路”不追求整齊劃一,強調與各國發展規劃的兼容與對接。
六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成果豐碩。對中國中西部地區來說,通過中歐班列,很多內陸省份可以與毗鄰國家共同發展,進而聯系世界。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來說,當地基礎設施水平、工業化水平都有提高。白俄羅斯有了自己的轎車產業,哈薩克斯坦有了輕軌,巴基斯坦、老撾等國家也有了很大發展。對世界發展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投資貿易便利化,國際化和產業合作帶動了就業和經濟發展。
金鑫表示,在具體項目進程中,出現一些疑問和問題是很正常的,但這些問題在發展中可以得到解決。在項目對接上,中方想提供對方最需要的幫助。而在這方面,當地人更有發言權。因此,希望國際伙伴能夠參與進來,把每個項目做成精品、做成樣板。“‘一帶一路’有你有我,大小問題共同研究。”他說。
釋放地區活力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拉美中心從事拉美研究多年。該機構研究發現,近年來中國對拉美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簽署“一帶一路”倡議,對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機遇。拉美中心中國項目副主任張舸介紹,從融資角度講,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基礎設施的資金缺口非常大。該地區每年資金缺口高達1200億美元,有機構甚至指出缺口達到2000億美元。而中國既有實力也有意愿提供資金支持,幫助拉美國家發展。“一帶一路”能釋放地區潛力與活力,幫助拉美國家,使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得以實現。
阿根廷國際關系理事會中國問題研究小組組長馬豪恩·愛德華多·馬雷那介紹,阻礙拉美發展的主要是基礎設施匱乏,基礎設施項目成為中拉合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致力于推動拉美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能源、制造、市場和其他能力的提升。他說:“中拉整體合作與絲路精神完全契合,因此,建設連接拉美的跨太平洋經濟走廊是我們必經之路。”秘魯太平洋大學中國和亞太研究中心主任羅薩里奧·圣·加德亞也表示,在互聯互通中,中國與智利正在建設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纜,秘魯也愿意參與其中,希望建立跨區域的中秘和中拉的經濟走廊。
“友誼之手”不可或缺
安提瓜和巴布達位于東加勒比地區,面積只有440多平方公里。目前,安巴與東加勒比海幾個國家組成了東加勒比國家組織。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理外事顧問科林·特雷沃爾·默多克介紹,2020年是安提瓜和巴布達與中國建交37周年。這些年來,中國伸出了“友誼之手”,大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是安巴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國家發展進程中一直保持合作。“一帶一路”規模和范圍巨大,惠及一系列國家和地區,推動整個世界發展。安巴是東加勒比地區首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能夠幫助解決安提瓜和巴布達等東加勒比國家面臨的經濟和地理環境問題。他說,對于被水分開的島國來說,建立市場創新和合作非常重要。“一帶一路”倡議關注互聯互通,建立可靠的空中和海上運輸,可以促進人員、貨物和資本的相互流動。他說:“國家面積小,不應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進入到我們國家的障礙。人口少,更需要‘一帶一路’項目的支持。”
張舸也表示,面對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政府采取了很多努力,出臺了一系列指南,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并注重衡量項目的可施行性。在整個跨區域合作中,中國企業越來越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這可以確保項目更好地、可持續地運行。
專家解讀
人民幣國際化可緩解和預防金融危機
在第五屆中拉智庫論壇上,古巴國際政治研究中心亞大方向負責人岡薩雷斯·賽斯·魯比斯雷表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21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這項偉大的倡議涉及100多個國家,加勒比地區也有十多個國家簽署,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占全球市場的60%以上。
他說,中國與加勒比地區雖然相隔遙遠,但是通過這些項目,為其他合作樹立樣板。中國正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中國成立了亞投行和絲路基金,與很多國家簽署了金融合作協議,“可以說,在緩解和預防再次出現金融危機上,中國能發揮重要作用。”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保持在6%以上,中國經濟的穩健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他說,目前,兩年一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成為機制性平臺,很多國家可以在此進行務實交流。愿景就是共享未來、互惠合作。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共享優勢,發展中國家才有話語權。
京ICP備:05005722 | 京公網安備 110114001123號 |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京備200916
北京昌平廣播電視中心版權所有